什么時候起名什么時候起字(古人的字是如何取的? 什么時候取的)-看風水開運

什么時候起名什么時候起字(古人的字是如何取的? 什么時候取的)

  发布时间:2024-05-10 14:32:08   作者:玩站小弟   我要评论
古人在什么時候取名,什么時候取字。我國古代男子在20歲行冠禮時加字,女子在15歲行笄禮時取字。《禮記·檀弓》中記載:“幼名,冠字。”意思是出生三月由父親為其取名,成年加冠時要取字。《禮記·曲禮》上說:。

古人在什么時候取名,什么時候取字。

我國古代男子在20歲行冠禮時加字,女子在15歲行笄禮時取字。

《禮記·檀弓》中記載:“幼名,冠字。”意思是出生三月由父親為其取名,成年加冠時要取字。《禮記·曲禮》上說:“男子二十冠而字”“女子十五笄而字”。意為:男子在20歲行冠禮時加字,女子在15歲行笄禮時取字。略有不同的是,笄禮是女子在訂婚以后出嫁之前舉行的,如果一直沒有訂婚,20歲時舉行也可以。

1、取字表示進入成年,可以男婚女嫁,結婚生子了。

2、取字是為了尊重的需要。《儀禮·士冠禮》上說:“冠而字之,敬其名也。”意為:名卑字尊。成年之后,朋友等人如果直呼其名,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,所以要稱字。

3、取字是為了避諱。古人如果名字犯諱的話,就避用其名而稱其字。如房玄齡等人編撰《晉書》時,為了避唐高祖李淵諱,就避名稱字,所以公孫淵就稱公孫文懿,劉淵就稱劉元海,褚淵就稱褚彥回。

擴展資料:

古人的“字”是“名外之名”,字數上可以取1~2個字,大多數情況下,字的選取與名有一定的聯系。說起名與字的關系,大約有以下幾種:

1、并列,也就是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,是并列的關系。比如,屈平,字原。古語中“廣平曰原”,所以兩者意思相同。再比如,孟軻,字子輿。軻、輿在漢語中都表示都車的意思。

2、輔助,是說字的意思和名相近,但不完全一樣,可以互為補充。比如陸機,字士衡。機、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,相輔相成。

3、矛盾式,即字和名兩者意思相反。朱熹,字元晦,熹是晨光的意思,表示天亮,而晦則是黑暗的意思,表示天黑。

4、補充式,意思是字與名意思相順承、互為因果或可以用來解釋名,比如趙云,字子龍。

古人的字是如何取的? 什么時候取的?

1、“字”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《禮記·曲禮》上說:“男子二十冠而字”,“女子十五笄而字”,就是說不管男女,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,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,供他人稱呼

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

2、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①同義反復

如屈原名平,字原,廣平為原

孔子學生宰予,字子我,季路字子由,顏回字子淵,諸葛亮字孔明,陶淵明字元亮、周瑜字公瑾,諸葛瑾字子瑜,文天祥字景瑞,都屬此類

②反義相對

晉大夫趙衰(減少意)字子馀(增多)

曾點(小黑也)字子晳,色白也

唐王績字無功,朱熹(火亮)字元晦,元趙孟頫字子昂,晏殊字同叔

③連義推想

趙云字子龍(云從龍);晁補之,字無咎;蘇軾,字子瞻(《左傳僖28年》:“君馮軾而觀之”);岳飛字鵬舉

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,字與名有密切關系,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,這叫“名字相應”,互為表里,故字又稱作“表字”

這三種是主要的,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,以排行命字,或者字行加排行,字后加父(甫)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范圍

命字方面與命名同樣,有著時代氣息,一個總的趨向是美詞化和尊老化,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明顯

唐宋以后,由于理學加強,一些繁文縟節越來越多,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,稱字,是為了表尊敬,但時間長了之后,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,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

3、古人為什么起字和號 現在的人,大多數有“名”,無“字”,所以當我們說到“名字”的時候,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,或姓名

可是,在古代多數人,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“名”又有“字”,有些人名、字之外還有“號”

4、何謂名、字 所謂“名”,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,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

“字”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,是與“名”相表里的,所以又稱“表字”

《禮記·檀弓上》說:“幼名、冠字

”《疏》云:“始生三月而始加名,故云幼名,年二十有為父之道,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,故冠而加字

”又《儀禮·士冠禮》:“冠而字之,敬其名也

君父之前稱名,他人則稱字也

” 由此可見,名是幼時起的,供長輩呼喚

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,要舉行冠禮,這標志著本人要出仕,進入社會

女子長大后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,未許嫁的叫“未字”,亦可叫“待字”

十五歲許嫁時,舉行笄禮,也要取字,供朋友呼喚: 在上古,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,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、履癸、外丙、雍己、盤庚、武丁、小辛等,都以干支人名,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

后來隨著社會的前進,語言文字的發展,意識觀念的加強,人名越來越復雜,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

取名時,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,反復斟酌

《左傳·桓公六年》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:“名有五,有信、有義、有象、有假、有類

并且提出七不:“不以國、不以官、不以山川、不以隱疾、不以畜牲、不以器幣”來取名

古人命名重取義、重內涵的做法,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

對于所生男孩、女孩,因其生理

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,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

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、剛強猛毅之字,對女的多選賢淑、艷麗、優美動聽之詞

另外,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,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

后來在長期封建社會里,官宦富貴之家,多以忠孝節義、福祿壽康、升官發財之義來命名,所以叫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、得福、德貴、延壽、榮升、繼祖、耀祖、續宗的人特別多

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,盼望多子多孫,上學念書,所以叫富貴、德福、進財、志學、平安、長順、滿倉、滿囤、保成、金鎖、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

建國后又出現了許多新名,如建國、援朝、衛國、擁軍、建軍、支越、留蘇、衛東、紅衛、文革、學工、支農等

開放以來,又興起取外國名字,這就不可取,不可提倡了

5、表字和名在意義上有何聯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,情況也非常復雜,但仔細考察、分析、研究,也是有規律可尋的

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,如孔子排行老二,所以字仲尼,他還有個哥哥為老大,字孟跛

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弟兄了

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;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;孫翊排行老三,取字叔弼;孫匡排行老四,取字季佐

還有在表字上用“子”的情況也很多,因為“子”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

所以人們喜歡用它,如孔樁,字子思;仲由,字子路;司馬遷,字子長;曹植,字子健;蘇軾,字子瞻;杜甫,字子美;袁枚,字子才

小孩取名字一般是什么時候取的??是一個月后才取,還是剛出生就立馬起名字?

你好!個人覺得,小孩取名字什么時候取都是可以的,可以在出生之前取好,也可以在出生后取,剛出生的時候或者一個月之后取都是可以的,一般只要不耽誤上戶口應該就沒什么問題的,個人觀點建議,希望能夠幫到你!

什么時候開始,人們用兩個字起名?

從整個東漢以來到三國幾百年來的人名,也大抵都是單字,這是有特殊原因的。

查找資料,一切都與王莽有關。在歷史上,王莽是個篡奪政權的短命皇帝,是他,把大漢歷史劃分成了西漢與東漢。王莽當了皇帝之后,為了鞏固統治,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,推行所謂新政,大搞復古,從土地政策、用人政策到貨幣政策,連地名和人名也涉及到了。

特別是關于人名,王莽單獨制定了規定:不準用雙字名。這一點從歷史記載可以看出來。王莽的長孫叫王宗,想早點繼位當皇帝。記載說明三點:一是王莽之前人名是不受限制的,王莽的孫子就是雙字名。二是王莽上臺后,曾下過“去二名”的法令,規定不準用雙字取名。三是人犯罪后,恢復二字名,以示懲罰。

正是因為有了法令,從那時起,人們起名養成了用單字名的習慣。王莽的政權雖然短暫,王宗就私下里準備搶班奪權,結果還沒等起事,事情就提前暴露了,王宗畏罪自殺。王莽下了一道圣旨:“宗本名會宗,以制作去二名,今復名會宗。”“制作”就是指法令。意思是說,王宗本名王會宗,后來依照當時的法令,改名為單字宗,現在犯了法,得改回去,還叫雙字名“會宗”。這段早早就結束了,但是這一習慣一直保留下來,沒有改過來,甚至在當時一段歷史時期內,人們認為用雙字作名是不光彩的事情,所以當時的達官顯貴、上流名士當中,用雙字作名的絕無僅有。這一習慣一直影響到三國后期乃至晉初

中國古代人們的名與字分開,那是什么時候起名與字合一,成為名字的呢?

人的稱號。為名和字的合稱。在中國古代,名、字分開使用。今合稱“名字”,則指姓名或名。參見“冠禮”、“笄禮”。

名字是人的一種稱呼,一種代表。

據說上古時期,嬰兒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給命名,這就是古人“名”的由來。其實在我國民間,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嬰兒滿月時才命名的習俗,不過是命名的權利不再由父親一人擔當,而是由嬰兒的親人共同擔當。有趣的是,在古代,男孩子長到20歲的時候要舉行“結發加冠”之禮,以示成人,這時就要取字。而女孩子在15歲時要舉行“結發加筓”之禮以示可以嫁人了,這時也要取字。可見,古代的時候男女皆有字,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,字璇卿。

那么古人的名和字之間有什么聯系嗎?一般認為,古人的名和字之間有意義上的聯系。一種情況是名和字意義相同或相近。例如屈原,名平,字原。(《爾雅 釋地》:“廣平曰原。” )又如岳飛,字鵬舉。而“鵬舉”既是大鵬展翅高飛的意思。另一種情況是名和字的意思正相反。例如曾點,字皙。(《說文》:“點,小黑也。”而“皙,人色白也。” )當然,隨著歷史的發展,許多詞語的語義發生了變化,對于古人名和字的語義聯系就很難看出來。不過只要你是個有心人,仍有許多先賢的名和字可以品出味道來。

名字是一個不知名物品的代號,有了名字才能準確的指出一個東西,否則,將分不清物品。有了名字我門才能

更有氣質的活下去。

準確時間應該是東周開始有名和字的

結束應該是在民國時期

中國人的名字里是什么時候沒有“字”的

“字”的本意是生孩子,所以最開始給孩子起“字”,有起小名的意思。

歷史上關于字的記載,早在夏朝初就開始了。《史記》中除了傳說中的五帝之外,第六個介紹的人物就是治水的大禹,他就有字。《史記》本記二索引《正義帝王記》中記載道:“夏禹,名文命,字密,身九尺二寸長,本西夷人也”

當然了,由于歷史資料的缺失,史記記載夏朝很多君主的時候,都很簡略,而沒有詳細的把他們的名字都記載下來,使我們感覺那個時候他們似乎都沒有字,而事實上肯定是應該有的。《史記》集解張晏甚至認為:“禹,湯,皆字也”禹和湯本身就是字。

到了商周時期,關于字的記載就大大的豐富了,很多歷史上的名人都留下了自己的“姓”“氏”“名”“字”。比如周朝祖先周后稷,名棄,字原。晉朝的開創者,唐叔虞,其中叔就是他的字,他是周武王的兒子。

秦漢之間,社會重禮義輕貨利,所以給孩子起名起字都作為一種禮儀,但是當時起的字都象字的本意生孩子一樣,基本上都是小名,聽起來很幼稚,象上面索的唐叔虞的字“叔”其實就是老三的意思。著名的孔子,姓孔名丘字仲尼,實際上他是字“尼”,“仲”是老二的意思,“尼”的本意是什么?就是現在的呢,親呢的意思,這么有名的大文學家,小名其實就是父母叫他親親,寶貝而起的這種字。張良,字子房,實際上他應該字“房”,“房”是什么意思,偏房,側屋的意思,搞不好張良就是小老婆生的,才會起這種字的。“子”是當時習慣加在字前面的美稱,當然后來人們習慣把起字里面用個“子”顯得美觀,比如趙子龍,魯子敬,杜子美。

到了后來,字就延伸為名的擴展和解釋了,比如說諸葛亮字孔明,小孔里面明,就是亮嘛,曹操字孟德,孟子的道德就是操行嘛。直到后來張學良字汗卿也是一個道理,我就不解釋了,真不懂的話請認真思考一下。

后來起字一直都是貴族和知識分子的習慣,一般普通百姓還是很少用的,一直到民國時期還很流行,稍微有點知識的人都會起個字,新中國成立后,實行新的戶籍制度,登記戶口的時候不登記,就漸漸沒有人用了.

中國的文字是很優美的,有些有文化的人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很注意搭配,于是看起來就很美觀,比如說孫堅大老婆生的四個兒子,分別是孫策字伯符,孫權字仲謀,孫詡字叔弼,孫匡字季佐。無論從單人的名和字的關系,還是從策權詡匡、伯仲叔季、符謀弼佐、這幾行的排列來看,都無比的協調美觀,真是難為他怎么能起的出來。

現在人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往往攪盡腦汁也無法起到個理想的名字,有機會還是好好跟孫堅學習學習吧,實際上如果你現在給孩子,或者干脆給自己起個字,也是可以的,應該沒有人會干涉。當然你要起的美觀。

  • Tag:

最新评论